第五百零三章 时隔456年重见天日的旷世著作(上)(注:不会有中) (第2/2页)
华夏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224册,海对面国会图书馆藏有40册,约翰牛存有51册,德国存有5册。
剩下的基本上都在霓虹和棒子那边。
不过霓虹与棒子收藏的嘉靖副本数量未知,只能猜测大概是10—20本之间。
结果没想到....
今天为了证伪'永陵中不存在《永乐大典》正本,棒子和霓
虹都把各自的嘉靖副本给带到了现场。
其实想想也正常。
毕竟《永乐大典》正本光中医著作就有《苏沈良方》、《博济方》、《伤寒微旨》等等,随便拿出一样都能秒杀棒子的《东医宝鉴》。
更关键的是。很早之前提及过。
现如今很多申遗项目咱们之所以拿不下来,不是因为不去申请自愿放弃。
而是因为咱们拿不出可以与申遗项目对等的实物佐证——注意,这里指的是原本。
依旧是以《东医宝鉴》为例。
《东医宝鉴》成书于1610年,这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医学原本。
而中医呢?
《伤寒论》的原书已经丢失了,虽然条文还在,但至今依旧存在很多细节上的争议。
例如现如今的《伤寒论》遗失了记载温病的部分,造成了现在中医分化成了伤寒和温病两大派。
两个流派吵架吵了几百年,就连之前疫情的时候都还在撕逼呢。
类似《伤寒论》的情况还有不少,也就是古籍有地位,但是却失去了原本。
可《永乐大典》一旦出世。
这些古籍现世的即便不是原本,那也是永乐版——《永乐大典》成书于公元1408年,比什么《东医宝鉴》早了整整两百年呢。
这还是只是小小的一个领域,所以你说棒子和鬼子能不着急么?
过了片刻。
贺怀的助理苗菁从远处小跑了过来,一边跑一边说道:「贺哥,周哥,大家快准备一下,铜殿马上就要转移了。」贺怀闻言一愣,回过神后飞快的将手中的复印纸拍到了桌上:
「得嘞,老周,来活了!」
老周的动作比他还快一些,二话不说,扛着摄像机就往采访车上跑去。
在之前的直播过程中。
考虑到现场有大范围施工的情况,各大媒体的直播信号都由挖掘委员会提供,镜头也只有一个偏俯视的全境角度画面。
直播期间贺怀只能和另一位女记者二人轮流换班,间断性的介绍着施工进展。
至于老周就更闲了。
一个人坐在休息区里玩斗地主,愣是从八百万豆玩到了每天的保底赠豆。
眼下骤然得知铜殿即将转移,所有人顿时涌起了一股干劲儿。
「观众朋友们,大家久等了。」
也不知道主持人是不是都有着变脸绝技。
休息区里还是一脸咸鱼模样的贺怀,在镜头前立刻变得儒雅又绅士了起来:
「现在和大家同步两个消息,一是根据X光设备的检测,目前可以确定铜殿内确实存在有大量的文稿。」
「不过这些文稿究竟是普通的书籍,还是大家期待的《永乐大典》,就需要更深的检测了。」
「第二个消息则是......
「我们刚刚接到挖掘委员会的通知,内部存放有嘉靖皇帝棺木的后殿将暂时存留在挖掘现场,至于铜殿....」.
说道这里。
贺怀顿了顿,又继续说道:
「则将被送往华夏建设工程考古事务中心下属的考古实验室,进行就地'开箱!!!」
贺怀话音刚落。
直播间内便齐刷刷的闪过了一排问号:【?????】
从这排问号中不难看出,观众们对这个时间都显得毫无防备。
毕竟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。
他们看直播主要是为了凑热闹,深入的一些问题不会考虑太多。
因此在这些路人眼中。
现在
就进行开箱的方案,确实有些出乎预料。......
随后在起重机的运作下。
青铜殿很快便被搬运上了一辆特殊的大件运输车。又过了十多分钟。
运输车缓慢驶离了现场,开向了市内。
姜成谷等人则乘车紧随其后,再后方便是央视网、光明网之类的主流媒体。
除此以外。
天空还有一架无人航拍机随行,从高空角度全程记录运输过程。
当然了。
按照正常情况,大件运输车是不允许在白天进入燕京市区的,同时无人机也轻易不能上天。
不过这次挖掘项目是由最高意志牵头的挖掘行动,因此这些寻常情况下不被允许的做法,此番也便临时开了绿灯。实际上。
上头批准的绿灯还不止这些。
像运输车进入市区的线路,其实也都被优化甚至管控过,保证车辆可以正常通行。
否则以燕京周末的交通拥堵程度加上运输车的体型,估摸着没三天到不了目的地....
就这样。在各部门的配合下。
运输车很快向目的地驶去。三个小时后。
运输车顺利抵达了一处位于燕京四环的开阔场地外。
放眼望去,这是一片高度不高、但占地面积却极广的建筑群。
其中最高的一栋楼大概也就四层五层的样子,但整个建筑群横向的跨度却超过了一百米——这还不包括周边绿植的宽度。
建筑群采用了深色的砖块和石材作为主要材料,墙面上的矩形石板规矩有序。
配合着多处拱形门洞和窗户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长久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,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风格。
同时屋顶上还装饰着黑白相间的瓦片,这些瓦片不仅提高了建筑物的耐用性,更为它增添了一份古典之美。
从车上走下后。
老周的镜头很快锁定了建筑入口处的标牌:【华夏建设工程考古事务中心】。
此时此刻。
事务中心的入口处正站着一群人,见到姜成谷等人后,领头的一位地中海男子迅速热情的迎了上来。
只见他与姜成谷重重握了个手,目光则不停的往铜殿上瞟。
又过了片刻。
几位工作人员带着准备好的卸货设备来到运输车边,开始将铜殿进行了拆卸。
虽然没有ZAT18000H起重机进行协作,但铜殿本身的重量其实并不算重——毕竟内部是中空的。
因此在事先安排好的方案下。
铜殿很快便被卸到了一辆牵引车上。
整个过程中老周的摄像头都紧紧的锁定着铜殿主体,不敢移动分毫。
接着很快。
装载铜殿的牵引车开始向某处库房驶去。
随同上车的除了几位工作人员外,还有一群敬业职守的「第三方来宾」。
这些「来宾」一个个绷着脸,目光阴沉,看起来跟哪个作家欠了他们二十章更新似的。
很明显。
这群人连入库环节都不放心,生怕被姜成谷等人来个狸猫换太子。
对此老周只能耸耸肩,表示这些人开心就好。
随后他则与贺怀跟着大部队,走进了库房边上的一间建筑内。
这间建筑只有低矮的一层楼高,不过内部区域很开阔,姜成谷等人兜兜转转了一圈,方才抵达了一处实验室外。
这间实验室的面积大概有三百平米左右,靠近过道的一面是一块巨大的落地玻璃窗。
玻璃窗的上下
沿没有墙体或者挡板阻碍视线,哪怕你趴在脚边都能看清内部的情况。
实验室中摆放着很多难以从外表上判断用途的实验设备,看起来与建筑外观...或者说考古这个科学截然是两种画风。
「先自我介绍一下。」
待几家媒体的摄像机落位后,此前与姜成谷握手的地中海中年男子开口说道:
「鄙人靳向前,是现任华夏建设工程考古事务中心的负责人,也是燕京大学考古系的客座教授。」
「大家现在看到的实验室叫做国家先进技术考古实验室,是综合了科技考古学而诞生的高精尖考古实验室。」
「目前我们实验室配备有很多专业仪器,比如3R—MSA600FS实验室、超灵敏线阵列X射线探测器等等.....」
靳向前洋洋洒洒的介绍了不少实验室的信息,令贺怀等人大开眼界。
其实许多人不了解的是。
「科技考古学'并非是一个组合性名词,而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学科。
这是目前一个前景极佳的专业,主要就是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迹和文物。
比如之前很火热的古DNA研究,其中很大部分便是科技考古的范畴。
如今不少省级考古所都在招募相关毕业生,高校也越来越多用科技考古的技术来进行考古文博研究,比寻常的考古学要有潜力很多。
当然了。
以上这句话的前提是你能博士毕业,否则的话依旧够呛。至于目前国内科技考古最强的专业嘛....
自然就是中科大的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了。
靳向前是个很健谈的人,在铜殿还在入库处理的这段时间里他介绍了很多丰富的内容。
即便是徐云等非考古专业的外行人,也听得津津有味。过了大概半个小时左右。
咔哒--
实验室另一端的房门开启。
翁同、童怀军、几位工作人员以及数位'第三方来宾',带着铜殿走了进来。
老周见状则迅速换了个合适的角度,将焦距紧紧的锁定住了青铜殿。
过了两分钟。
铜殿稳稳的被安置在了实验室中央。紧接着。
翁同等人先后穿上了防护服,身后还背上了氧气瓶。一切就绪后。
翁同朝窗外竖起了一根大拇指。见此情形。
靳向前不由深吸一口气,下令道:「操作员,通入氮气!」
注:
明天写完永乐大典,后天开副本
听说现在读者可以纠错反馈了,大家看到错别字可以纠正提交一下哈。